浙江日报记者 庄小蕾 汪文羽 姚颖康
写作近20年,“宿管阿姨”汤杏芬身上萦绕着两种色调,一种是暖、一种是烈。
暖是她的为人。笑容魔性、幽默体贴,杭州电子科技大学95后大学生甚至将她“罩着”的宿舍楼命名为“汤暖楼”。烈是她的性情。小学学历的她,已在网上发表了《浮萍本无根》《烈女蒋究》等6部中长篇小说,其作品不避讳描写人性阴暗面,却始终“向阳而生”。这位“斜杠宿管”在网络上用文字征服了读者,也用作品证明了自己。和她书中的人物一样,汤阿姨的人生,一路“遇坑填坑”。
汤杏芬重回杭电。浙江日报记者 姚颖康 摄
布衣之下自有山河
1969年,汤杏芬出生在余杭百丈村。
对文学的痴迷,深植于童年。上小学时,别人在操场上追逐笑闹,她独坐一隅,捧着借来的闲书如饥似渴。那是她贫瘠童年里唯一的珍宝。
“她作文好,常被老师当范文念!”汤杏芬的老同学陈群提起这位闺蜜,满是赞叹,“真的佩服她,一直坚持写。”
小学毕业,因家贫辍学,但心里的火种未曾熄灭。丈夫王小平还记得当年追求她时的发现:“枕头底下藏个日记本,我偷看过几页,写得真好!”那些少女心事与隐秘故事,悄然埋下了日后创作的种子。
婚后,夫妻俩在临平开竹制品店。王小平主外,汤杏芬主内。锅碗瓢盆间,她偷得片刻宁静,将生活百味倾注日记与散文。“人总要有个出口的。写作就是我的出口。”
2008年,她以笔名“长姐似母”在网上发表文章。至于写作方式,则是“松弛感”拉满。“站着能写,坐着能写,随时、随地都能写。”汤杏芬笑着,指了指家中那张沙发,“喏,躺着也能写。”一部最普通的手机,就是她最趁手的笔。灵感闪现的刹那,指尖在小小的屏幕上起舞,备忘录便是她无限延展的稿纸。
杭州本地一个论坛为她推开新窗。博客上的文字受到众多网友的喜爱,点击量噌噌往上涨。“散文不够劲儿,写小说!”汤杏芬备受鼓舞,从此一发不可收,《烈女蒋究》《浮萍本无根》《婆婆、媳妇》……一部部作品在网络上诞生。灵感汹涌时,一天写一万五千字。王小平有时候半夜醒来,发现老婆不在身边,一走出房间,才发现她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写小说。
走红之后,汤杏芬曾在一次写作课上做演讲,主题是“粗缯大布,腹有诗书”。这个主题选自苏轼的《和董传留别》,也是汤杏芬的“以诗明志”。布衣之下,自有锦绣山河——她本人,便是最好的例证。
“汤暖楼”里的娃
前段时间,恰逢毕业季,记者随退休的汤杏芬,重返她耕耘多年的地方—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公寓楼。
“汤阿姨回来了!”杭电原公寓中心主任林小惠闻声赶来。老同事们激动相拥,家常话,说笑声,瞬间将时光拉回2015年。
彼时,年过不惑的汤杏芬站到了公寓中心的应聘台前。年轻时,她也梦想走进大学校园,却因为学历低无法实现,“当不了老师,就当宿管阿姨吧。看着那么多年轻的脸,心里踏实。”
这一当,便当出了名堂。
“新员工考核认学生,她只用两个月,就记住了18幢832个名字,还能一一对应寝室号。”林小惠回忆,语气满是佩服。
“人脸识别”是硬功夫,“留言板”则是软实力。楼道里的小黑板就是她的舞台。“楼里有位‘熊阿姨’,碰见愿意打招呼,她高兴;不愿?没关系,咱不熟——多煮煮就熟了!”幽默,带着烟火气的人情味。学生们私下嘀咕:这位阿姨,怕不是中文系毕业的吧?
才华被“看见”,公寓中心开了“汤阿姨讲故事”专栏。杭电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宿舍点滴,她是最勤恳的笔耕者。
学生们把这片宿舍楼,唤作“汤暖楼”。因为有汤阿姨的地方,就有暖意。
楼里的娃,成了她新的灵感源泉。小说《宿管阿姨和楼里的娃》,以真实为底,细细描摹那些关于青春、陪伴与成长的故事。
宿管阿姨的身份,像一把奇特的钥匙,为她打开了更多的门:大学“写作与沟通”公选课的主讲台、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席、“美食人生课”的灶台边……她成了学生们口中的“全能阿姨”。身份在变,不变的是对生活的汲取与笔耕不辍。
2018年7月,一纸通知抵达: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的入会邀请。汤杏芬握着手机,眼泪无声滚落。认可,沉甸甸的。她,成了真正的作家。
遇坑?填坑!
2022年退休后,汤杏芬回到余杭老家。一栋小楼,挂起“榆缘”的招牌。“‘榆’取自‘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’。退休人聚这儿,是缘,也有情。”她解释。
踏入“榆缘”,先闻其声。厨房里,锅铲哐当,伴着一把清亮婉转的越剧唱腔——是《孟丽君》的选段。汤杏芬系着围裙,在氤氲热气里翻炒、哼唱。三尺灶台,也是她的快活林。
问写作秘诀?她答得朴素:“生活,就是源头活水。小说里的人,亲戚朋友,活生生的。”《浮萍本无根》里的人物,便脱胎于此。
阅读,是另一眼深泉。她尤爱历史传奇,也爱看《平凡的世界》。四年级暑假,硬啃完一本繁体竖排的《七侠五义》。侠肝义胆,荡气回肠,烙在心底。这份对“侠”的钟情,流注笔端。《烈女蒋究》的主角,便带着这般忠勇侠义的风骨,又有凡人微光的坚韧。
谈话间,汤杏芬的笑声爽朗,带着点“魔性”。笑声背后,是岁月淬炼的豁达。她自有一套生活哲学:“遇坑填坑”。
家中长女,自幼担重担。面对难题,不抱怨,只埋头找法子解决。笔名“长姐似母”,由此而来。
“遇到坑,填掉它,往前走。”汤杏芬语气平静,带着力量,“我书里的人也这样。”
她的作品,正是这寻常日子里,一锹一土填出来的生活真味。
退休生活并不清闲。父母养老,儿女婚事,琐碎依然压在肩头。但她始终笑着,用乐观感染周遭,也用文字安顿内心。
民宿经营得有声有色,她还添了项独门服务——“写作公益培训班”。截至目前,她已经免费为来住宿的孩子们上了五期写作课。“有需要,我就一直开下去。”
生活如长河,汤杏芬便是那勤勉的摆渡人。
仁信配资,浙江股票配资平台,股市五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